网上意见箱:sjc@xjau.edu.cn
通知公告
你的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2023—2024年大型实验仪器使用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6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时间范围

为实现对各学院大型实验仪器(价值≥40万元)使用情况的深入了解剖析,本次调研以2023—2024年两个完整自然年度为观察周期。通过覆盖连续两年的使用数据,既保障了样本数据的时间维度完整性,又能通过纵向对比呈现仪器使用规律与变化趋势,确保调研结论的科学性与参考价值。

(二)调研单位

草业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共计12个学院。

(三)调研方式

1. 实地走访。深入各学院大型实验仪器使用现场,查看大型实验仪器现状和使用登记情况。

2. 材料收集。设计涵盖设备基本信息、使用情况、科研产出、人才培养、管理状态等多维度的数据统计表格,根据各学院实际上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大型实验仪器总体情况分析

(一)设备总量与增长态势

截至2024年底,我校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总数107台,较2023年的77台增长30台,增幅38.96%从设备价值总量来看,2024年设备总价值约为9006.62万元,而2023年仅约6837.78万元,增长幅度31.72%

指标项目

2023年

2024年

增长数量

增长率%

设备总数

77

107

30

38.96

设备总价值万元

6837.78

9006.62

 2168.84

31.72

平均单价万元

88.8

84.17

-4.63

-5.21

正常运行设备

71

98

27

38.02

停用设备

6

9

3

50

正常运行率%

92.21

91.59

-0.62

-0.67

表格1:20232024年大型仪器设备基本情况对比表

(二)各学院大型实验仪器分布情况

2023年全校共有价值40万及以上设备共计77台,2024年全校共有价值40万及以上设备共计107台,具体分布如下图:

1:20232024年各学院持有大型实验仪器数量情况

 

通过对比大部分学院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均表现较为均衡的增长态势,新增设备较多的有草业学院2024年较2023年增长5台;农学院2024年较2023年增长6台;资源与环境学院2024年较2023年增长5台。

)学院分布格局与特点

从设备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出相对均衡但又各有侧重的格局特点。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拥有设备数量最多,2024年达到17台,较2023年的16台稳中有升。动物医学学院和农学院各拥有12台设备,分别较2023年增长18.2%和100%,反映出这两个传统优势学科在设备建设方面的快速发展。

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拥有12台设备,较2023年的11台略有增长。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和资源与环境学院各拥有11台设备,分别较2023年的9台和6台有了显著增长。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度无大型实验仪器,2024年新增1台大型实验仪器,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现状可能制约该学科的发展潜力。

学院名称

2023年设备数(台)

2024年设备数(台)

增减变化

增长率(%)

2024年占比(%)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17

18

1

5.88%

16.82%

动物医学学院

10

12

2

20.00%

11.21%

农学院

6

12

6

100.00%

11.21%

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

11

12

1

9.09%

11.21%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9

11

2

22.22%

10.28%

资源与环境学院

6

11

5

83.33%

10.28%

动物科学学院

7

9

2

28.57%

8.41%

草业学院

2

7

5

250.00%

6.54%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5

5

0

0.00%

4.67%

化学化工学院

4

3

-1

-25.00%

2.80%

生命科学学院

0

6

6

/

5.61%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0

1

1

/

0.93%

合计

77

107

30

/

/

表格2:20232024各学院持有大型仪器设备情况对比表

)设备价值结构与层次分析

按设备单价分布分析,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呈现出较为合理的价值梯度结构。截止至2024年底,我校持有40万-50万元区间的设备共43台,占总数的40.19%;50万-100万元区间的设备45台,占42.04%,以上两个价值区间的设备数量构成了设备总量的主体;100万-200万元区间的设备12台,占11.21%;200万-500万元区间的设备7台,占6.54%。

2各价值区间设备占比情况

 


 

中等价值设备(50万-200万元)占据了设备总计57台,总量的53.27%,这类设备在保证基本科研需求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性价比,能够满足大部分教学科研活动的需要。40万-50万元的基础设备虽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数量适中,为各学科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撑。

三、设备使用效率与利用情况深度分析

(一)使用机时变化趋势与结构特征

2024年设备总使用机时达到105181.5小时,较2023年的53959小时增长94.93%。这一显著增长既反映了新增设备带来的机时增量,也体现了设备使用效率的整体提升。

从使用结构来看,科研用机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4年科研用机时为71052.5小时,占总机时的67.55%,虽然占比较2023年的78.14%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开放使用机时的大幅增长导致的结构性调整。开放使用机时从2023年的7129小时增长到2024年的27411小时,增长284.5%。

3:20232024年设备使用机时变化趋势

 

教学用机时从2023年的3607小时增长2024年的4787小时,增加32.71%,增长原因主要考虑实验教学课程的增加和仪器设备总量的增加等原因

社会服务用机时从2023年的1059小时增长到2024年的1931小时,增长82.34%。虽然绝对数量仍然较小,2024年仅占总机时的1.84%,但这一快速增长趋势反映出设备对外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体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

机时类型

2023年(小时)

2023年占比(%)

2024年(小时)

2024年占比(%)

增长率(%)

教学机时

3,607

6.68%

4,787

4.55%

32.71%

科研机时

42,164

78.14%

71,052.50

67.55%

68.51%

社会服务机时

1059

1.96%

1,931

1.84%

82.34%

开放使用机时

7,129

13.21%

27,411

26.06%

284.50%

总机时

53,959

/

105,181.50

/

/

单台平均机时

700.77

/

983

/

/

表格3:20232024年设备使用机时统计对比表

按照《新疆农业大学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管理办法》规定的年均400小时定额机时标准,2024年单台设备平均使用机时为949.4小时,较2023年的700.8小时有明显增加

尽管两年度所有设备平均使用机时均已超过管理办法要求,且2024年平均使用机时2023年有明显提升,但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例如从各学院具体使用情况来看,部分学院使用平均机时仍然低于办法要求,具有较大进步空间,其原因主要考虑有较多设备投入和部分设备因损坏无法使用等原因。 

学院

2023年大仪数量

2023年使用总机时

2023年平均使用机时

2024年大仪数量

2024年使用总机时

2024年平均使用机时

草业学院

2

1324

662.0

7

1478

211.1

动物科学学院

7

2137

305.3

9

2811

312.3

动物医学学院

10

4600

460.0

12

5410

450.8

化学化工学院

4

1618

404.5

3

2920

973.3

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

11

5121

465.5

12

26106

2175.5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0

0

0.0

1

20

20.0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5

2032

406.4

5

1726.5

345.3

农学院

6

5510

918.3

12

22340

1861.7

生命科学学院

0

0

0.0

6

5400

900.0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9

2760

306.7

11

2720

247.3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17

27285

1605.0

18

30830

1712.8

资源与环境学院

6

1509

251.5

11

3420

310.9

表格4:20232024各学院大型实验仪器数量、使用总机时和平均机时统计对比表

)测样服务能力与质量提升

2024年设备总测样数为86377个,较2023年的57820个增长49.39%,平均每台设备年测样807.3个,较2023年750.9增长7.51%。

设备测样总量与平均测样数量均出现较为明显增长,从整体测样数来看,2024年相较于2023年有较为显著的增长,这可能得益于多种因素。一方面,是业务量的自然增长,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社会服务需求的扩大,对设备测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例如学校承接了更多的科研课题,企业委托的检测项目数量上升等。另一方面,是设备性能的提升或者设备管理流程的优化,使得设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的测样任务。

4:20232024各学院大仪平均测样数量变化对比

 

 

从不同学院的角度分析,各学院的设备测样情况可能存在差异。部分学院在2024年加大了科研投入,增加了设备数量,从而使得学院整体测样数上升,但由于设备数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测样数增加的比例,导致平均每台设备测样数下降,如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平均测样量从2023年的377.8下降至2024年的291.4。而有些学院持有设备数量只有略微增长,但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提升人员操作技能等方式,提高了设备的测样效率,使得平均每台设备测样数量有较为明显,如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设备数量增加1台,但平均每台设备测样数量增长70.6个

四、人才培养支撑能力与效果评价

)培训规模与结构变化

2024年设备培训总人数为3112人,较2023年的2076人增长49.7%,有了较大增长

从培训对象结构来看,学生培训2724人,占培训总数的87.53%,较2023年的1896有大幅上涨;教师培训352人,占11.31%,较2023年的171人增长105.84%;其他人员培训36人,占1.16%,较2023年的9人增长300%。

5:20232024培训人数对比

 


教师培训人数的大幅增长反映了学校对提升师资队伍实验技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系统培训,教师们不仅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学科研的能力,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学院分析,所调研的12个学院中,有9个学院培训人数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草业学院、动物医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5个学院增长人数更是超过百人。化学化工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和资源与环境学院均出现了下降态势,分别下降27人、12人和20人。

6:20232024各学院培训人数变化情况

 


)培训效果与能力提升评估

2024年单台设备年均培训人数为29.08人,较2023年的26.96人有所上升,考虑到设备总数增长38.96%,整体培训覆盖面仍在扩大。

7:20232024年均培训人数变化情况

 

 大型实验仪器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作用显著。作为领域技术前沿的代表,掌握其操作应用的人员能在科研和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努力构建设备赋能技术孵化人才成长闭环培育机制,为培育具备创新突破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与实践场域。

五、科研产出与社会服务效益分析

(一)科研项目支撑能力与层次提升

2024年大型实验仪器支撑科研项目425项,较2023年的282项增长50.71%,单台设备平均支撑项目数为3.97项,较2023年的3.66项略有上升,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主要考虑新增设备尚在投入使用初期,其科研支撑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8:20232024承担项目数量对比

 

2023年相比,全校教学实验项目数增加21个,科研项目数增加了143个,社会服务项目数增加了23个。科研项目数的大幅增长表明学校整体在科研方面的活跃度和投入在增加。教学实验项目数和社会服务项目数也有一定增长,说明学校在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方面也在逐步发展。

学院

教学实验项目

科研项目数

社会服务项目

2023年

2024年

2023年

2024年

2023年

2024年

草业学院

8

8

6

16

0

0

动物科学学院

8

10

15

20

0

1

动物医学学院

24

28

88

102

0

0

化学化工学院

10

10

6

5

0

0

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

0

12

19

51

0

6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0

0

0

2

0

0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5

3

11

15

0

0

农学院

3

5

38

51

5

6

生命科学学院

0

0

0

28

0

0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0

0

75

70

0

0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0

3

16

49

10

25

资源与环境学院

0

0

9

16

0

0

表格5:20232024各学院大型实验仪器服务各类项目数量统计对比表

从各学院不同类型项目数量变化来看,多数学院的科研项目数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和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科研项目数增长较为显著,分别增加了32和33个项目。教学实验项目数有增有减,但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社会服务项目数方面,只有部分学院有变化,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增长最为明显,增加了15个项目。而化学化工学院和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在科研项目数上有减少的情况。

(二)学术成果产出质量与数量双提升

2024年依托大型仪器设备产出的学术成果实现了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提升。获奖方面,2024年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奖项共计37项,较2023年的19项,增长94.74%,发明专利58项,2023年数量持平2024年论文发表合计520篇,较2023年413篇增长25.91%。

1.获奖情况

2024年,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获奖数从0跃升至8项;生命科学学院从0项跃升至6项;动物科学学院从2项增长至7项、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从3项增长至6项,均实现了获奖数翻倍增长。

9:20232024各学院获奖情况对比

 

草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等4个学院连续2年均无获奖纪录,考虑以上学院存在研究方向偏向理论基础,缺乏应用类成果申报奖项和学科资源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标志性成果等情况。

2.专利发表情况

在专利取得方面,农学院连续两年专利数领先(2023年18项,2024年14项),两年总计32项,在调研范围内专利产出能力最强。动物医学学院与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两年总计均为19项,并列第二。动物医学学院2023年表现更突出(11项),而食品学院2024年专利数显著增长(从7项增至12项)。

10:20232024各学院取得专利对比

 


 

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共计5个学院连续2年均无专利产出,考虑以上学院存在科研方向侧重理论研究或专利转化意识较弱等情况。

3.论文发表情况

11:20232024各学院论文发表情况

 

在论文发表方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24年论文数从47篇激增至120篇,增长率达155.32%。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从2023年的0篇提升至2024年的7篇。农学院2024年发表论文数量增长29.51%,数量从61篇增至79篇。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24年论文数分别下降66.67%、50.00%、39.13%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2024年数量略有下降(-7.25%)。

六、设备管理与运行状况评估

(一)设备运行状态与维护情况

2024年正常运行设备91台,占总数的85.05%,较2023年的71台(92.2%)在比例上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有所增加。停用设备16台,占14.95%,较2023年的6台有所增加。停用设备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设备老化、核心部件损坏、维修成本过高等原因

12:20232024设备运行情况对比图

 

从停用设备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购置时间较早的设备上,这些设备由于技术相对落后、维修困难、备件缺乏等原因逐步退出使用。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时做好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工作。

对于正常运行的设备,各学院基本建立了定期维护保养制度,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标准不统一、记录不完整、预防性维护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二)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效果

各学院在设备管理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大部分设备已纳入统一管理,建立了使用档案和维护记录。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如使用登记不及时等问题

在信息管理方面,虽然学校建立了线上大型实验仪器管理系统,但设备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完整,影响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设备使用情况、维护记录、成果产出等动态信息的管理方面还需要加强。

(三)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现状

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对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效果。目前,我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从人员配置来看,专职设备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大部分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由实验室管理员兼职人员承担。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从技能水平来看,虽然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接受过基本的设备操作培训,但对设备的深层次原理、高级功能、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掌握还不够充分。这种状况限制了设备潜能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深层次分析

(一)设备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总体使用机时呈现增长态势,但设备利用效率的提升空间仍然较大。部分高价值设备的利用率偏低,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设备购置时缺乏充分的需求论证和使用规划,存在因某一项目专项购买仪器设备的问题,导致购置后使用频率不高;二是设备操作技术门槛较高,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有限;三是跨学科、跨学院的设备共享机制还不够完善,设备资源的统筹配置和优化使用还有改进空间。

(二)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各学院设备配置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传统优势学科设备相对充足,而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备配置相对薄弱。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设备配置明显不足,可能影响相关学科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三)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标准不统一、监督不到位、激励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共享奖励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需要提升,设备使用的动态监管和数据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

(四)专业化服务能力需要加强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服务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支撑,但目前专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了设备的高效使用,也制约了设备潜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面向校外的技术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学科设备资源配置与学科需求匹配度不足

传统优势学科设备充足,新兴交叉及应用型学科支撑不足(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仅 1 台);部分新增设备因缺配套技术团队和平台(如生命科学学院),功能难发挥,且设备更新与学科前沿衔接滞后,影响高水平成果产出。

八、对策建议与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和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设备使用机时、科研产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纳入综合评价范围。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使用效益高的学院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利用率低的设备采取预警和整改措施。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在新设备采购和现有设备调配中优先考虑使用效益好的单位。

(二)优化设备配置布局,促进资源统筹共享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科学制定设备配置规划,统筹考虑各学科发展需求,适当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倾斜。建立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完善预约使用、费用结算、技术支持等服务功能,推进跨学院、跨学科设备共享。制定设备共享奖励政策,对积极开展设备共享的学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三)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修订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采购论证、验收调试、使用维护到更新淘汰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制度要求。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使用数据自动采集、效益分析智能生成等功能。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合作培训等方式,逐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设备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加强与设备厂商的技术合作,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五)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设立设备维护保养专项资金,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维护费用。制定设备更新规划,建立设备技术状态评估制度,及时淘汰老化设备,引进先进设备。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收费、设备租赁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建立设备使用效益与资源配置挂钩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