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园学院林果实验教学中心介绍

发布时间:2015-05-19文章出处:实验室与基地管理处浏览次数:263

林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概况

 

新疆农业大学“林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1年获批为“自治区林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通过自治区验收,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依托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林学、园艺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果树学、蔬菜学、风景园林3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推广(园艺、林业及设施农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面向林学、森林保护学、园艺学、风景园艺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服务于林学与园艺学院、农学院、草业与资源环境学院等与植被相关专业的本科实验实践教学工作。

2014年,中心在自治区、学校及学院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秉承“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依托“强优支重,以重带新,交叉融合,互促共进”的建设思路,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设备及基础条件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管理运行模式、教学资源、中心实验示范及共享等方面实现了稳步发展,已逐步成为新疆林果生产类实验教学培训的重要基地,始终为新疆林果产业、种苗产业、林业生态产业、设施农业产业、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荒漠化防治等产业领域,提供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本科人才和科技支撑。

2014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投资近155.27余万元(其中:“森林保护”紧缺专业投入40.60万元;“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紧缺专业投入23.16万元;学院给“中心”各功能实验室及试验基地投入84.20万等),进一步对实习基地、实验设备进行更新完善,建立信息化平台中心,补充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目前建有园艺综合、森林培育、园林综合、林木保护、天然林生态保育、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和新疆特色果树等8个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园艺综合实验室、天然林生态保育、植物生理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新疆特色果树研究分中心为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林木保护实验室、园艺综合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及“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平台。“阿克苏红旗坡林果试验示范基地”、“三坪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南山实习林场”等教学实习基地及实训中心,构建成本科生毕业实习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实践场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中心”所属实验室总面积为2426.16m2,仪器设备1752台件,其中2014年新增53台件,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2299.71万元,其中新增仪器设备63.38万元,管理制度完善,使用效益高,维修经费充足,维修措施得力,完全满足实验教学需求。每年面向全校农科开64门实验课程,实验项目199,年教学工作量达到53228人时数。

“中心”经过几年的运行,在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建设以及管理体制、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我校林果生产类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基地,在实验教学体系上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新疆农业院校林果生产类实验教学方面初步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2014年中心承担校级教研项目9,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6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3项,共有87次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共12篇。依托的“果树学”、“森林培育”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森林培育”也是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园艺”专业获准进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新疆特色果树栽培理论与技术”与“干旱区林业生态与产业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被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果树栽培学”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自编实验教2,自编实验实习讲2,发表教研论92014年,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2名教师获得校级授课竞赛优秀奖,其中包括一名专职实验老师。

2014年中心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总82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11项,厅局级项目12项,横向课题46项,合计经1148。科研成果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培育审定果树新品种1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发表科研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6篇。

学校支持政策和举措

 

学校层面的组织和保障

① 组织保障方面:为加强“中心”的组织和领导,学校成立了“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保证“中心”资金专款专用,定期检查督促“中心”开展实验室建设及示范性工作。

② 制度保障方面:出台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费使用办法”等规定,对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③ 定期评估检查保障:实验室与基地管理处每年都组织专家对“中心”各项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年拿出40万元对工作业绩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

④ 交流和示范保障: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加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交流会议,利用参加会议机会,进行交流、学习、辐射和示范工作;同时还加强各中心网站建设和检查工作,使各中心网站能真正起到实验教学及实验教学改革服务工作和示范辐射作用。

⑤ 项目带动保障:学校从中心建设经费中专门划出部分经费作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含实验教学指导书的编制)、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及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开发等项目建设经费,通过项目调动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项目推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⑥ 科学规划保障:为了加强中心建设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连续性,学校发通知,组织各个实验教学中心编制20142016年实验室建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⑦ 设备维护维修保障:学校专门设立实验仪器设备维修基金,保障了各中心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运行。

学校在各种建设项目的申报中优先考虑“中心”。在2014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申报中,学校把“干旱区林业生态与产业技术实验室”列为建设单位,预投入建设经费400万元。学校在实验队伍人才培养方面,优先安排“中心”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国内进修及出国培训。学校在教研项目的申报中对“中心”予以倾斜。2014年,“中心”共获得校级教研项9项。

学校支持“中心”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2014年,学校支持中心主办了一届“新疆园艺学会”学术年会和一届“新疆林学会”高层论坛等学术交流会议。学校支持中心人员积极参加实验实践教学交流会议。2014年,累积派出32人次参加了国内实验教学、学术交流会及信息化培训,派出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

条件与环境

 

1、实验室。中心下属8个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426.16m2

2、实习基地。中心在学校三坪农场有160亩的生产实习基地,在阿克苏红旗破农场有480亩的生产实训基地,在南山实习林场有10万亩的实习实训基地,与自治区各地区(州)县、团场及科研院所、涉农公司企业共建有32个实习基地。

3、实验仪器设备。中心拥有仪器设备1752台(套),设备总值2299.71万元。中心常规仪器按21台(套)、中值仪器根据各室承担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配置,分组使用,贵重设备由中心集中管理并共享使用。

目前学生实验所用仪器先进、配置合理,达到了21套,满足了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常规仪器设备利用率达到了100%,应用于本科学生实验教学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在91.61%以上。特别是对于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实验室实行全面开放。建设期内,中心的仪器设备为校内研究生、科研及校外提供科研服务累计超1300人时以上。

4、维护。学校制订了一系列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办法,管理制度健全;为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中心还建立了共享仪器管理办法及收费制度,保障了中心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运行效果好。

仪器管理责任到人。仪器维护列入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建立专门的仪器设备技术档案,要求详细记载仪器的使用情况、技术状态和维修记录。

维护维修经费保障。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费用由学校下拨的“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支,中心还根据需要每年从实验教学运行经费中划出一定经费用于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2014年仪器维修费用为2.15万元。保障了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仪器完好率达90%以上。

5、运行。规范了仪器设备购置流程:提交仪器购置清单→实验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审核后提交仪器购置申报计划→实验室与基地管理处组织专家论证→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学校资产处招标、定标,签合同购置。

实验室开放流程: 预约→填写使用仪器设备计划→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实验室主任确认→安排使用计划。

6、环境与安全。中心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实施细则。建立了“中心主任→实验室主任→安全员”的实验室安全制度。形成了学生进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制度,并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实验队伍

1、队伍建设思路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中心”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农业高等院校的特点,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了短、中、长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推进教学队伍建设为主线,进一步优化各民族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专业结构,加速形成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效精干的实验教学骨干教师队伍。

2、队伍建设现状

“中心”现有成员64人,其中心主任1人;专职实验教师9兼职实验教师55在实验教师队伍中,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0人,占中心教师人数的3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39人,占中心教师人数的71%。中心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实验教师91人在攻读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使中心实验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对新录用的青年教师,依据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实行导师培养负责制,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中心师资队伍建设都有年度经费预算,平均每年每人0.5万元以上,以保证师资队伍进修、培养的需要,以及队伍整体培训的需要,2014年,中心选派1名教师去内地高校进修学习,2名教师去国外培训学习,5名教师去国外进行访问考察,有6名教师攻读在职博士、2名教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1名教师在国外博士后工作站进行研究工作。先后有3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实验教学及学术研讨会议,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中,中心已初步形成林学、园艺学、风景园林学等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团队。

3、队伍建设成效

“中心”教师队伍中有自治区天山英才工程第一、二层次3人。“新疆特色果树栽培理论与技术”和“干旱区林业生态与产业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被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4年,中心教师在实验教学上,年均完成64门实验课程,合计199项实验、53 228人时数,承担校级级教研项目9,自编实验教2,自编实验实习讲义2部,发表教研论文9篇;中心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总计82,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11项,厅局级项目12项,横向课题46项,合计经1148。科研成果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培育审定果树新品种1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科研论文105篇,其中SCI收录3篇。

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利用

 

为满足实验教学办公网络化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中心开放式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建设了中心专用网站(http://syjd.xjau.edu.cn/ nxyzw)。其主要栏目有主页(最新消息、重要下载、教学资源、实验开放、实验安排、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体制、设备环境、学生讨论、下载专区等。通过浏览网站可以实现对外宣传、了解中心各种管理制度、实验教学中心运行情况。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建设,将逐步实现示范中心发展规划、教学管理制度、实验教学队伍、教学安排、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实验项目设置、精品课建设、教案、课件、图书资料、实验技术交流等基本信息的信息化管理。

在参考其他院校经验基础上,经过此次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校园网信息共享的便利条件,将逐步试行网上选课,以及网上申请和预约进行实验室和大型仪器的开放使用等信息化示范内容;同时争取全部实验教学资源上网。网站完善后,中心的日常行政与业务工作均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实验项目填报、实验队伍基本信息统计;实验仪器设备注册、调剂、报废;实验耗材的数量及使用流向,实验耗材的采购、入库、登记、库存清理等实行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通过网络化管理,使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仪器使用手册、教学案例、电子教案、科研成果资料、录像和图片、实验预约等实验教学资源和日常管理实现共享和更趋方便。

实验教学及效果

 

1、实验教学改革

“中心”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为依托,经过探索与实践,对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改革,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实验属性划分层次,优选实验项目,构建起“基础型、综合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建设始终以改革为核心,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生产训练为一体;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产学研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及时将国家和自治区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

2、实验教学任务

“中心”承担着林学、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森林保护、生物技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态学、草学等18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2014年授课人数达53228余人,2014年,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2教师获得校级授课竞赛优秀奖,其中包括一名专职实验老师。经过几年建设,“中心”已经成为我校林果基础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

3、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新疆各民族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水平,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1)教师以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实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实验技术原理、数据处理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查阅、科学论文和科技报告的撰写方法等;

2)学生自我训练为主是林果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核心。对于技能训练和基础性实验,学生在预习实验讲义的基础上,在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际操作训练和数据测定,课后再撰写实验报告;

3)对于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为23人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从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学生须自行完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配置溶液、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等,最后撰写一篇科技论文格式的研究报告,并参加“开放式、研究性” 实验交流会;

4)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和技术,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开拓思路,熟悉和体验研究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与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在教学手段上实现多元化与现代化。实验室除了具有现代化的实验教学仪器外,必须配备挂图、投影、图片、CCDPPTCAIDV录像等多媒体实验教学设备,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通过网站实现知识学习及自测、资料查询、实验预习、提交报告、问题答疑、教学论坛、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

4、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等方面科学、系统、合理,学生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又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基础扎实、能吃苦、肯钻研、重实践”,对毕业生总体素质满意率达到97.1%,对专业知识水平满意率达80.3%,对实际工作能力满意率达到88.9%,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动手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加,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共有87人次大学生参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鲁心童获得国家英语竞赛二等奖。

建设成效与

示范辐射

 

 

1、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中心实验教学场地使用面积2426.16m2,仪器设备总值从2299.71元,新增63.38万元,新增53台(套);新增了80多盒(瓶)各种林木和花卉病虫害标本,30片各类病原物的玻片标本,进一步改善了“中心”的实验教学设施条件。

2、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专职队伍中具有在读博士1人;并且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职人66.7%试验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富有活力、基础扎实的专业化实验教学队伍已显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4年中心累计有30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交流。

3、教学成果与奖励
     
精品课程:“果树栽培学”课程入选新疆高校精品课程,“林果害虫控制学” 和“林果病害控制学”等2门课程入选校级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新疆特色果树栽培理论与技术”与 “干旱区林业生态与产业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被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教材论文:自编实验教材2部,自编实验讲义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

1名教师获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2名教师获得校级授课竞赛优秀奖,其中包括一名专职实验老师

4、科研成果与奖励
    2014
年中心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总82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11项,厅局级项目12项,横向课题46项,合计经1148。科研成果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培育审定果树新品种1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科研论文105篇,其中SCI收录3篇,鲁心童同学获得国家级英语竞赛二等奖。

5、示范辐射作用

“中心”在原有的7个功能实验室及1个实验分中心等基础上经过科学重组和整合建成的,各实验室在建制、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内容等方面均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因此中心成立后就能快速步入正轨,为学校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中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有关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学习交流工作,为我校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接收和培训了10多名新疆其他院校的进修教师及基层单位的技术人员。完成自治区人事厅委托的少数民族特培生培养3人次。为地(州)、县、乡累积完成培训量1522余人次。

2014年,“中心”主办了一届“新疆园艺学会”学术年会和一届“新疆林学会”高层论坛等学术交流会议,累积参会200余人次。“中心”人员积极参加实验实践教学交流会议。2014年,累积派出32人次参加了国内实验教学、学术交流会及信息化培训,派出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

特色

 

“中心”秉承“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依托“强优支重,以重带新,交叉融合,互促共进”的建设思路,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1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内容与时俱进,服务于新疆特色林果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型、综合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相互交叉、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近年国家、自治区及学校的建设投入,“中心”已经成为新疆林果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针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开设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田间技能操作、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放实验、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开放实验等实验项目以及大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和种植业实际生产调查活动,确定了 “基础型、综合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相互交叉、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将传统专业,如林学、园艺将原来各专业实践教学分散模式,结合农时季节集中教学,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把实践课安排在田间地头。不漏项,不漏点,同时把部分的专业课放在学生实习基地进行授课,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出了“理论学习、实践、实践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和全疆各地、州广大农村基层单位联系、沟通,安排学生参加为期4个月的林果病虫害防治、设施建设及设施栽培相关工作,同时组建创新项目组、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实习期间各项事情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及撰写论文,期间有老师进行定期的指导。既培养了知识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另外缓解了基层单位专业人才紧缺的困难。园林专业推行设计工作室制,承揽市场竞标项目,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